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与程度进行观察。口腔黏膜炎症分为Ⅰ度:口腔内有红斑、水肿;Ⅱ度:口腔内有红斑、伴随溃疡但不影响进食;Ⅲ度:溃疡、仅可进食流体食物;Ⅳ度:溃疡化脓,影响进食。 1.5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2.0软件,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两组生存率与远处转移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3年,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转移时间也短于对照组。 2.2 临床干预前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我院治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重度反应稍高于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均有2例患者由于口腔黏膜反应较为严重,中断放疗7—14d。 3讨论 I、II期鼻咽癌患者通过放疗可获得较好疗效,但III、IV期患者疗效不甚理想,尤其是IV期患者,4年生存率仅为30%。治疗失败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特别是远处转移是放疗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尤为重要。在鼻咽癌患者的同期放化疗治疗中,口腔黏膜反应是较为常见的反应,以下咽痛、咽干为主要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患者放疗20—30Gy就可出现口腔黏膜反应,随着患者治疗量的增加而加重,严重时,患者滴水难咽。在患者的口腔、鼻咽以及口咽黏膜处可见糜烂出血、充血水肿等现象,主要是患者的同期放化疗治疗对患者毛细血管造成了损伤,造成局部循环障碍的出现,严重时刻出现溃疡。 本研究中,通过对鼻咽癌放化疗联合治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改善血液供应情况,预防和治疗远处转移,且起到放疗增敏作用,提高局部控制率,从而提高疗。同时为降低口腔黏膜的不良反应,我院使用的口腔含漱液对患者进行了治疗。口腔含漱的成分为银花、甘草、薄荷的10∶5∶1 的混合浓缩提取液30 mL、利多卡因5~10 mL、庆大霉素80 000 U、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g、维生素B 族500 mg、90%生理盐水。患者每日使用4 次,每日三餐后1 h 和睡前。患者的使用剂量和漱口水有效成分的配比根据患者的口腔反应的程度不同进行调整,使用时间为4 周,分别于2、4周时对患者口腔黏膜炎的病变改善程度进行评价。在患者饮食方面,主张患者饮食清淡、不吃过烫和过冷食物、并适当补充蛋白质,进行高蛋白饮食,促进机体免疫力的恢复,促进口腔黏膜溃疡面的愈合。日常生活方面,吩咐患者使用含氟牙膏进行刷牙,注意口腔内洁净,接触外界环境时佩戴口罩等护具。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口腔黏膜重度反应稍高于对照组,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中2例患者由于口腔黏膜反应较为严重,中断放疗7—14d,因此鼻咽癌患者使用放化疗治疗时,需要与护理人员的有效护理相配合,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与李亚军[5]等的文献资料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在鼻咽癌患者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同期放化疗的方式进行治疗,虽然增加了患者口腔黏膜反应的发生率,但是有效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率,在配合护理人员的有效护理后,效果更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高健全,高天生,董桂宏等.放疗同期DDP单药方案与PF联合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的对照研究[J].实用肿瘤杂志,2012,04(02):192-196. [2]付杰,胡超苏.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及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10,10(05):369-374. [3]周希法,王建华,周健,黄雪,刘景杰,刘俊,王峰,李红波,汤华,许锡元.55例鼻咽癌同期调强放化疗Ⅰ~Ⅱ期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48(24):54-56. [4]张佩娟,邹进军,万海涛,于兰,张真,韩淑红.局部晚期鼻咽癌不同诱导化疗方案联合同期放化疗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4,02(01):67-70. [5]李亚军,邹彦,阮培刚等.白细胞介素-11雾化吸入治疗鼻咽癌同期放化疗导致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34(17):2002-2004. |